在Google 的搜索框里面输入web 3.0,一共出现了170,000,000 条搜索结果。这显示了Google强大的搜索能力,但其实对我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搜索结果出来以后,我还得老老实实的一页一页一条一条的打开网页来检查这是不是我想要的内容。尽管Google能给出数量庞大的搜索结果,可是所有用户都肯定有过这个感觉,那就是其中充斥了大部分大量的无用信息。
以下是这次搜索的其中一个页面,它出现在第一页的最后一个结果,那就是维基百科给出的web 3.0的定义:“Web 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
Web 3.0就是为了解决搜索效率这样的问题应运而生的。
技术3.0
web3.0涉及到一个名词:语义网。这是个web3.0里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如果直接把web3.0比作语义网,那web1.0和2.0都应该称为语法网。Web3.0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使计算机能理解到人们能理解的内容。这似乎也是人工智能的方向。现在的互联网传输的大部分都是html的文件,在语义网的时代到来之前计算机能看到的理解的也只是固有的数量有限的标签语法,它不明白标签里内容的意义。在未来,我们需要计算机能更加智能的解释其中的含义,使得google在搜索的过程中就可以为用户过滤掉无用的信息。
为了完成这样的需求,于是我们需要给网页的内容贴上标签。这样的标签如同数据表上的属性,为网络上的其他应用提供的内容上的索引。这就将整个网络的内容结构化了,产生了一个遍布全球的庞大的数据库。这就是泛型数据库的概念。
但是,正如普通的数据库需要sql一样,互联网数据库也一样需要一种查询语言来获取它的内容。于是有了RDF,它的全称是“资源描述框架”。它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查询语言和应用程序接口。类似的网络数据格式,还有xml和rss。
依赖于这样的一个泛型数据库和通用的数据格式,网络应用就能获取彼此的信息。
显示3.0
从web1.0到web2.0,产生质变的不仅仅是内容产生的方式。伴随ajax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同时也极大的改善了用户体验。但是在3.0的时代,前端的显示可能是颠覆性的。它将以3D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在用户的面前,这样飞跃式的进步已经不仅仅是改变用户体验了,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机交互的形式了。
当然了,即使是现在我们要体验3D效果都必须戴上特制的眼镜。在出售显示器的时候配送一幅这样的眼镜不是一个好主意。3.0必须以全新的方式来显示内容。
用户3.0
我们都知道web2.0的产品具有社会媒体的属性,虽然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然而更多未经过滤的真实的信息更广更迅速的传递到世界上各个地方去。在中国,4亿双摄像镜头覆盖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极大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说,web2.0造就了草根文化。但是它的影响也更多的集中在文化层面。
可以预见到,3.0的用户将拥有更强大的影响力,经济、政治等都将来到3.0时代。在过去电子商务曾经遭遇过严重的打击,但是发展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在3.0时代,我们讨论的不是在淘宝网上开网店赚取利润,而是用户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可以获取劳动的报酬,达到全民营销的新模式。
操作系统3.0
网络操作系统得益于近年来浏览器的快速发展,各大IT浏览为提高javascript运行速率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Google为了要响应web os的潮流,很早就开发出了chrome为未来的产品埋下了伏笔。而就在最近,腾讯上线了新的产品,属于腾讯自己的web os,它高度集成了腾讯的其他副产品。至此,所谓的B/S系统才真正的应用到了软件产品中。总有一天,网络应用程序可以代替掉桌面应用程序。可以设想,未来的PC只需要一台显示器就足以完成用户的所有需求。
而由于虽然web os 的概念已经不新,但是现时国内这样的产品不多,应用程序屈指可数。所有的用户都只是在浏览器操作数据,而不是应用程序。Web3.0允许用户定制自己的应用程序,而这些应用程序理所当然也是接入到上文所提到的泛型数据库和统一数据格式中的。
Web3.0和移动网络
讨论web3.0,我们不能忽略掉移动网络。因为当我们还在脑海里设想web3.0的蓝图的时候,3G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大行其道了。而随着越来越多移动产品的发布,web3.0搭载着移动网络,信息的发布会变得更加快速,资讯的时效性会越来越强,经济活动会进行得更加的得心应手和高效率。
现时的移动设备已经越来越接近PC机的处理能力了,而体积更小。技术上只需要程序员在开发移动应用的时候遵守web3.0的应用规范就可以了,而web os的出现更是为处理能力较弱的设备铺好了桥搭好了路。
如果你打算从事IT行业或刚进入这个行业,也许本文下面的小内幕会吓到你,因为这些事平常都不会公开讨论的。如果你是IT资深人士,或许你已经遇到其中的大部分了。如果你愿意,请一起来参与讨论吧。
这些内幕大多数是针对网络管理员、IT经理和桌面支持专业人士。虽然这些小内幕并不针对开发人员和程序员(这两类人员也有对应的小内幕。),但有些或许也适用于他们。
10. 虽然IT业的薪酬比其他很多行业要好,但有公司因此视你为其“佣人”
尽管IT人士的薪水没有互联网泡沫之前要好,但和其他行业人士比较,IT人的薪资还算好点。在接下的几十年中,科技在商业和社会发展中所占分量会一直增加,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IT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会减少。
然而,正因为IT人士的薪水普遍较高,所以有些公司认为给了你这么多钱,就把你看成是公司的“佣人”,拥有你的支配权,不管是不是在工作期间。
例子1:因为某人加班(遇到问题),你在晚上9点接到他/她的技术电话,你很可能会听到“这是你工作的一部分。”
例子2:为了避免工作期间的停工,你要在星期六花6小时来配置/升级软件,你很肯能又会听到“我们已经付给你大笔钱”。
9. 有些用户明明错在自己,但他们还是会责怪你
有些用户在遇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会对你展示他们深厚的“狮吼功”。他们会咆哮道,“这东西出了什么问题?上不了网!”或者“这台电脑根本没法用!”再或者“你在这电脑做了什么了呢?”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就是他们不小心把桌面的IE快捷方式删除了,或者是他们的脚不小心把鼠标线插口弄松了,或者是不小心把开水/咖啡洒到键盘上了。
8. 每天或许徘徊在“替罪羊”和“英雄”之间,是很正常的
如果10分钟前有个难倒了很多同事的网络问题,结果被你搞定了。但他们不会去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而是把那你奉为那个时刻的英雄。但是几个小时后,当他们在打印的时候因网速过慢遇到了麻烦,你的麻烦也来了,你的英雄光环也不见了,你成了那一刻的头号替罪羊。但当在那一天下班前,你和其他同事分享了一个简单方便的Outlook技巧,英雄的光环再次落在你头上了。
7. 证书虽是求职敲门砖,但它却不能证明你一定是优秀的技术员
猎头和HR部门都喜欢IT证书。他们用证书来衡量求职者是否和岗位匹配,他们也用证书来筛选求职者。你可能会听到很多IT老手说“某某有证书拿到Offer了”,而“某某”并没有那个岗位所需的经验。这种例子很多。但不可否认,证书的确是岗位的“敲门砖”。它们能说明你是个上进的青年,说明你是想拓展技能和提升能力的。如果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IT人,并且有和这些经验匹配的证书,那么你将发现自己是非常受欢迎的。有技术证书,可以说明你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明你能成为一个专业人士。但是,大部分证书却并不能说明你就能多么地胜任工作。
6. 你的非技术型同事会把你当成他们家的技术支持
当你的非技术型同事(或朋友、亲戚和邻居)遇到电脑问题或网络问题时,他们会给邮件、打电话或来你办公室,问你如何杀毒,问你怎么解决无线路由的问题,问你怎么上传图片和视频到网上。
他们有的甚至会说:“某某,我把家里的电脑拿来这吧(办公室),你来搞定吧。”虽然有些人会礼貌地说给你付钱,但也有些是希望并期望你能免费帮忙。虽然帮助他们是没有错的,但你要清楚底线,并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拒绝。如果你不善于拒绝,请参考“不当免费技术支持的10种方法”。
5. 当万事顺利时,顾问会居功;当有事不妙时,那是你的错
和IT顾问一起共事是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件相当有挑战性的事。顾问用其利基专长帮你部署/配置专业系统,当万事顺利的时候,你们是友好合作关系。但你必须要谨慎了。当事情进展不妙时,一些顾问会把错误归咎在你(公司)身上,并称他们的方案以前在其他地方都好好的,是不可能有问题的,问题肯定在你方。相反,当工程非常成功后,有些顾问绞尽脑汁抢功,忽视你所做的大量工作(比如:量体裁衣地改进方案以适合公司自身发展)。
4. 维护“旧”技术所花时间比实现“新”技术的时间要多得多
在IT行业,有种观念非常吸引人——玩最新的尖端技术。但是,这种观念并非适用于大部分IT岗位。通常来说,IT人士用在维护现有技术的时间比实现新技术的时间还有要多。即便是那些有能力运用大部分最新技术的IT顾问,他们更愿意采用现有的并行之有效的方案,而不是前沿技术组成的方案。
3. 资深IT人通常是实现新技术的最大障碍
很多公司是有能力采用前沿技术的。花时间来更新/更换软件/架构,可以潜在地节约成本或提高生产率和盈利。但是,很多情况下移植到新技术的障碍,并不是预算不够,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IT部门的资深技术员工。很多IT老手对新技术有抵触,不愿意改变。当然了,你也不能说这是坏事,因为维护现有结构的稳定,还需要现有技术。但他们不能把这当成不学习新技术或扩展新方向的借口。有的人因此甚至变得懒惰和自满。
2. 某些IT人士在选择技术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对自身的影响,而不是业务
另外,一些IT人士还有一个诡秘又必须声讨的事情。他们挑选技术的标准是:看这些技术是不是业务非常依赖他们的,而不看这些技术是否真正适合业务本身。比如,某些IT人士宁愿选那些需要专业技能来维护的方案,而不选即可使用的方案。还有,即便Windows的方案更优秀,某些IT经理人因为自己有比较多的Linux/Unix背景,所以通常会选择基于Linux的方案,而不选Windows的方案。(当然了,拥有Windows背景的也会跳过Linux方案的。)类似上述的例子通常有很多借口和理由,但大部分都是虚伪的。
1. IT人士经常用术语或行话来忽悠不懂技术的业务经理,借以掩盖其搞砸的事
并非所有IT人所做的事件件都成功,即便是最最优秀的,也会犯错的。但是,在犯错后,并非所有IT人都善于承认错误。 有些人在把搞砸事情后,充分利用业务经理不是很懂技术(即便是一些高水平的技术经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再用术语或行话来忽悠他们。比如,在向业务经理解释金融应用程序为什么“挂”了3个小时,技术人员或许会这样说,“在运行程序的时候,SQL服务器蓝屏了。该死的微软!” 他却不提蓝屏真正的原因——更新驱动后并没有在服务器上先测试。策划编辑新锐青岛网站建设公司